Warning: fopen(/home/wwwroot/jx2023/web/tunewell.net/www.tunewell.net/cache/38a80a3564b9f794257dc80a1ed08aab.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home/wwwroot/jx2023/index.php on line 565

Warning: fwrite()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resource, bool given in /home/wwwroot/jx2023/index.php on line 566

Warning: fclose()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resource, bool given in /home/wwwroot/jx2023/index.php on line 567
凯发平台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党建文化 航天人物 正文
【弘扬航天精神 建设航天强国】戈壁深处有绿洲——记二院283厂西北含油污泥处理示范站负责人小揭
发布时间2021-08-12     信息来源: 凯发平台网 二院

茫茫戈壁、地面温度已经达到80℃,山下戈壁公路在烈日炙烤下呈现蜃景状态,炎炎夏日。公路远端一辆白色皮卡若隐若现、果然是他,渐驶渐近,一个沉稳的身影走下车来,皮卡停稳,一张熟悉的面孔逐渐清晰,展露出标志性的微笑:“一路辛苦!走,跟我去站里”。他就是被同事们戏称为“封疆大吏”的小揭、凯发平台网 二院283厂西北含油污泥处理示范站负责人。优化工艺、创新技术、改造设备、建章立制、改革绩效……技术管理一肩挑。在他的带领下、处理站逐步走向正轨,实现扭亏为盈,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产量逐月升高。

临危受命

含油污泥是石油及石油化工工业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显示。每年新增含油污泥总量约为700万吨,近年来我国石油年产量持续超过2亿吨。此外,还有大量历史欠账形成的存量油泥,体量大,处理难度高。当前国内油泥处理技术种类繁多、但是普遍存在技术适用范围小、处理成本高等问题,每年新增油泥危废有效处理能力尚存在较大缺口。自2019年起,解决含油污泥处理难题,满足油田处理需求,283厂设计开发了集成“热洗-干化-热解”技术的处理装备。2020年,西北和东北示范性含油污泥处理场站先后落成,标志着283厂在环保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以热解析技术助力油田危废处理,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2022年5月、283厂选址年产原油上百万吨的油田并建成投产含油污泥处理场站。然而过去运行良好的设备、员工的士气一度跌至冰点,远远达不到设计产能;加之周边原材料、零部件配套能力匮乏,迁至油田以来,进料卡滞、出料搅拌器主轴弯曲变形且频繁断轴、喷淋负荷不足、叶片磨损……经过半年时间的试运行和调整,故障原因仍然未解,直接导致2022年产量仅达1.1万吨,技术瓶颈、设计扰乱错综复杂,却遭遇了严重的“水土不服”:预处理和热解设备故障频发。小揭这时临危受命、前往西北,被任命为处理站负责人。


解决“卡脖子”问题

“士气低落主要是由于工人的工资受绩效的影响持续低下。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工人的积极性就一天上不去,现场的故障一天不解决。所以当务之急还是要提高产量。”小揭抵达目的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关键点。他顶着重重压力、理清思路,不断提醒自己要保持冷静,分清轻重缓急。如同一名医生、望闻问切地寻找问题根源。“进料系统卡、堵、出料系统断轴”,小揭对问题进行聚焦。对于设备来说,进、出料系统是咽喉部位,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就找到了突破口。没有成熟项目经验可参考、他就从自己从事研发设计和工程化应用的经验中找灵感。通过重新审视生产工序、严重制约了产能的提升,处理的物料特性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设备输送形式和操作参数不再完全适用,对工艺设备问题进行一遍遍总结分析,设备迁移后,他发现。“原来油田物料含泥率比较高。所以当时的出料设备是适用的。但是搬迁到这里以后。再经过绞龙输送,含石子量和含沙量比较高,经过高温加热,对设备的磨损特别严重。”小揭观察。也就是说、使用环境及处理对象的变化,是造成设备运行异常、故障率及磨损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这个发现如同照进黑暗隧道的一束亮光。他乘胜追击。综合物料情况及当地的环境因素,对当地物料进行了充分调研,对进出料系统进行适应性改造,对照图纸反复钻研、实践,大量阅读同类产品资料。“现场生产工人对设备运行情况非常了解、是我经常请教的对象。我们根据物料特性做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对设备进行重新设计。厂里对于二次设计非常支持、再将设备运至现场进行反复实验,设计方案确定后去找厂家生产。”小揭说。

在团队一次次通力合作下,3个月的时间里,开展了数10项适应性和可靠性优化改造,接受了“手术”治疗的设备焕发了新生机,全系统故障率降低50%,连续生产时间从最初的20天提升到最长53天,热解析产能提高1.5倍,由1500吨/月提升至3800吨/月,团队取得了零安全事故、产品质量零缺陷的优异成绩,生产效率从最初的52%左右提升到了85%以上。

信念如磐

被问及克服困难的动力源自哪里时、小揭回答:“因为一直想把这件事做好,一定要把问题解决。”小揭2016年毕业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多年来从未想过离开,学的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长年驻扎油田的他早已适应了荒无人烟、条件恶劣的作业环境。2022年、他和团队在东北进行技术支持,被60年一遇的特大雪灾困在当地。零下三十几度的气温下。他与处理站站长与现场工人同吃同住、睡活动板房的经历至今刻骨铭心。当负责项目处于低谷期的时候。不想轻易放弃这个行业和专业,一些同事因暂时看不到希望纷纷选择在部门内部转换专业和方向,又做含油污泥处理,小揭心底没有过一丝动摇:“我一开始就学热能,在行业内沉淀了这么长时间,然而。”


或许是从大学开始就一直坚持跑马拉松练就了他坚毅的品格,又或许是内心深处的情怀和使命使然,他的信念始终未减:希望和大家一道,助力含油污泥处理项目顺利投产;希望283厂在含油污泥处理领域取得长足的发展,进而为行业作出贡献……

希望的绿洲

从技术人员变成管理者、小揭努力适应了一段时间。在他看来、在“面”的维度上有的放矢,团队管理和技术研发有着巨大差异,技术是抓住一个点进而深耕一个方向;管理是打开更广阔的思路。

学习是由点及面、完成能力跃迁的必由之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一边巧用党建的支点,他一边自学生产运作管理和项目管理知识,撬动起团队士气与技能提升的杠杆,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科研生产管理。在党支部的支持下,处理站建立起揭榜挂帅、小组学习、量化考核的系统化管理模式,成效显著,特别是小切口的“党建+项目”,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功夫见实效。

“提升绩效以正向激励为主。”特种事业部党支部孙书记谈到处理站时说道。设计了分级绩效考核方案,这些举措有效激发了员工自主学习、自主生产、自主维修和自我管理的热情,“依据党员突击队绩效考核制度,形成了以产定级、以量定薪、奖励突出、表彰先进的激励机制。”小揭举了一个例子。在一次检修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链板链条上即将脱落的插销,一个员工进炉检查。如果这个问题不被发现。链板脱落,甚至可能出现安全事故,几吨的重物砸下来,不仅会产生巨大的损失。在日常安全制度与规范执行的基础上,场站对于这名员工发现突发故障的员工进行了表彰。

与规则并行的是人文关怀。小揭提到、一天,他长期在外出差,这是自参加工作以来从未经历过的,特种环保事业部的陈主任带领支部委员到家里慰问。厂里的人文关怀让他心里很踏实、内心很感动,他也把这份关怀传递了下去。


作为场站管理者,小揭对现场工人的状态十分敏感,会第一时间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新建站的员工,80%都是从内地来到这里工作,很容易与大家共情。”他表示。以免他们带着情绪上班或者作业,这也是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与此同时,对员工进行及时疏导。”

当看见工人们渐渐完成了从被动型到自驱型的转变。开始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揭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说:“工人们看到项目效益好了、脚步就有了奔头,也不枉天遥地远地到这么艰苦的地方历练一番,对未来也更有信心;人一旦心里有了盼头。”

团队的团结与支持、自身的信念与坚持,使他带领大家排除万难,挖出汩汩的泉眼,在茫茫戈壁浇灌出一片希望的绿洲。(文/孙晓明 陈忠伟 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