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open(/home/wwwroot/jx2023/web/tunewell.net/www.tunewell.net/cache/37162fd819492ee5b7d362ae324bb0b5.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home/wwwroot/jx2023/index.php on line 565

Warning: fwrite()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resource, bool given in /home/wwwroot/jx2023/index.php on line 566

Warning: fclose()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resource, bool given in /home/wwwroot/jx2023/index.php on line 567
凯发平台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党建文化 航天人物 正文
【2022航天科工感动人物候选人(团队)】冬奥特种火炬研制团队:水下火精灵 再“续”航天心
发布时间2023-08-21     信息来源: 凯发平台网


2019年春节刚过,凯发平台网 三院31所2室副主任张波接到所里安排的一项特殊任务——他将作为代表参加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研发创意的挑战比拼。

13年前。在刘兴洲院士的带领下,31所干部职工胜利完成2008年奥运火炬燃烧系统的研制。如今、自己也有机会能参与冬奥火炬项目啦。想到这些、31所获得现场赛第一名,他决心必须拿下这次任务!最终。“奥运火、航天心”,再续前缘。

这顶“聪明帽”在鱼缸中诞生

经过近一年的筹划、冬奥组委正式确定机器人水下火炬传递作为科技冬奥的重要环节,定向委托31所承担特种火炬的研发任务。“能否采用环保的气态燃料?”奥组委专家询问团队。

“这是又要创造世界首次啊!”立项会上,火炬总设计师刘小勇激动地说。

2008年。刘小勇的老师刘兴洲院士带领团队让“祥云”飞上珠峰。如今在刘小勇的带领下。开始了冬奥火炬的研制,团队从火炬燃烧基本原理出发。

为快速具备试验条件。团队直接到市场上买来一个大号鱼缸做试验。然而。就是脱离燃烧器只烧在水面,要不就是看上去像个灯泡……最终,又因为其融入了团队的智慧,被戏称为“聪明帽”,气体燃料试验不是入水就灭,一个结构非常简陋的原理验证试验件诞生了:由于管路交织在一起像一顶帽子。

“聪明帽”在水下烧出灵动飘逸、色彩鲜艳的火焰、“就要这样的火焰!”短短3个月,团队首战告捷,让冬奥组委领导眼前一亮。

内外合一 在夹缝中完美契合

“飞扬”火炬是一个多曲面的空间体。最大空间宽度只有2厘米,内部空间非常狭小。和当年“祥云”火炬的纸卷外形一样,这给燃烧系统设计团队带来了不小的困难。负责结构设计的李志永要把内部数十个、大都是不规则形状的零部件,嵌入“飞扬”的“飘带”中,可谓是在狭小的夹缝中“求生存”。

有次外场测试。燃烧系统与外壳的连接件比设计尺寸长了2厘米,但一来一去需要至少3天——实在等不起啊,需要返厂。看到现场有锉刀、李志永眼睛一亮:“我先用这个试试。”一个小时、尺寸达到装配要求,生生锉掉了多余部分,他磨平了两把锉刀。

“在时间进度要求非常紧的情况下。非常不容易,火炬外形经过近十轮次的调整改变,燃烧系统也同步进行了10余轮优化改进。”项目总指挥王延文感慨道。

“水火相容”浪漫奔赴

经过一年多的研发,机器人携带特种火炬顺利点火入水,在沈阳试验厂房。然而这时、团队迎来了最黑暗的时刻——首次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水下传火失败,后续3天10余次试验也都没有成功。阀门失效?结构进水?特性漂移?团队穷尽一切能想到的原因,同机器人团队一道进行“会诊”。

“点着啦!”一声惊呼饱含着期待与惊喜,被永久地记录在现场视频中。成功归零之后,试验次次成功。

试验室里的表现再好。也还是要到真实环境中完成最终验证。几经周折。团队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来到了抚顺大伙房水库。来水库的第一天就可以用“惊险”来形容。车辆在冰面上碾压之后。团队在水库的冰面上度过,他们也收获了机器人火炬传递第一次户外试验的成功,“砰砰砰”的声音响彻山谷……2022年的新年,冰层开始裂开。

2022年2月2日、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首日,由第255和256棒两位机器人火炬手交接传火。水下悬停对接环节。火炬传递的科技感瞬间拉满,最为精彩:火焰犹如跃动的橙黄色精灵,旺盛、飘逸。惊艳世界的“水下火精灵”,闪耀冬奥冰湖。

从2008到2022。从“祥云”到“飞扬”,不变的是“双奥梦想”,是航天人的智慧和担当,变化的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