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open(/home/wwwroot/jx2023/web/tunewell.net/www.tunewell.net/cache/ff86e45c48f4f2a8ca7f90892422e2bd.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home/wwwroot/jx2023/index.php on line 565

Warning: fwrite()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resource, bool given in /home/wwwroot/jx2023/index.php on line 566

Warning: fclose()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resource, bool given in /home/wwwroot/jx2023/index.php on line 567
凯发平台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党建文化 航天人物 正文
脚踏实地 用奋斗成就出彩人生——记全国技术能手二院699厂王懿海
王懿海
发布时间2024-02-06     信息来源: 凯发平台网 二院

人物小传:王懿海,为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全国技术能手”“航天技术能手”获得者,二院699厂加工中心操作工特级技师,第五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亚军,长期从事我国多个航天产品的科研生产工作。

加工中心操作工就是根据设计的零件图纸借助加工中心进行加工零件的工人。主要加工一些复杂曲线曲面轮廓、精度要求高的零件或用普通机床难以加工的零件。在加工中心。随着机身显示屏上由数字、字母和符号组成的指令不断跳动,钻孔、球面、平面、曲面……零件也就一件件被打磨出来。这就是王懿海每天的工作。

十年磨一剑 霜刃展锋芒

2000年中专毕业后,可以进行简单的手工编程,当时数控设备零零散散地分布在整个厂房里,这些当时可都是抢手货,他的工位就是围着一台普通铣床设备进行零件加工作业,这些数控设备仅仅是装上了显示面板,刚毕业的他只能远远观望,只有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才能操作使用,王懿海进入二院699厂从事一线生产工作。

“不会就要弄懂。”这是王懿海的口头禅、心里总是不服气的,看着别人可以操作数控设备,为此他购买教材自学数控加工技术。

2005年、比赛的试题就是制作一个零件,在设备内进行编程操作,往往比赛结束,基本加工成型就可以拿到名次了,考试的比赛点也都是一些基本元素,如加工孔、槽和外形的基本尺寸等,王懿海第一次报名参加二院数控加工“天剑杯”操作比赛,比赛要求选手根据图纸人工确定加工点坐标。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杀进二院前十名。

“别人可以的。不会的就天天跟在厂里老师傅后面“偷学取经”,他每年都报名参加比赛,这帮助他打下了数控加工扎实的基本功,自己也一定可以做到”靠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

直到2015年,他参加第十次选拔。此前,却让王懿海更加沉稳,多次走上全国比赛的舞台,却一次次败在了全国技能大赛的领奖台前,多次杀进北京市比赛,一次次的失利磨掉了锐气。

此次比赛零件变成了3个装配组合的零件、每一个零件的加工元素包含了曲面、螺纹、刻字等等,而且零件的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极其苛刻。比赛时,第一刀下去,王懿海就发现程序中一个很大的错误,第一件产品顺利加工出来,编完程序,本来该有的槽被一刀“抹平”,由于对图纸上尺寸标注理解的误解,他信心满满地开始第二件产品的加工,第二件和第三件零件的毛坯料也就送过来了,造成零件过切。

王懿海的节奏被完全打乱了。作为赛场上的一名老选手,平静下来继续后面的加工作业,他当机立断,放弃这个尺寸的评分。比赛考验的是作品的“完整与精准”,最终获得个人第二名,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零件的加工和装配,凭借出色的技术,在综合笔试成绩后。

“最感谢的是教练王师傅,他也是这么做的,他常常说甘愿将自己的‘肩膀’‘借’给厂里的年轻人。”

作为当时的教练、技术实力已经很接近了,比赛考验的更多的是选手的心态,王保森说道:“选手走到全国决赛的舞台上。懿海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他却是最拼、最努力、成长最快的,遗憾的是距离冠军只差那么一点点。”

“产品质量要过得去自己的关”

从普通工人到特级技师,王懿海每一步都走得相当稳健。

第一次接到加工任务。零件表面有一个螺纹孔,当时由于经验不足,他没有将螺纹孔的底孔尺寸一次加工到位,当时,按照零件设计尺寸进行加工,最终螺纹超过设计尺寸要求公差,任务下来。为了处理此次超差事件、多次与设计方沟通最终同意超差修改配套零件尺寸公差,车间领导、工艺人员、检测人员以及班组长紧急组织会议。

经历此次事故,他认识到“产品质量要过得去自己的关”。

“不能满足于简单操作”、先后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形成自己的一套加工方式,摸索规律,怀着这样的信念,他不断总结。车间检验员最害怕的就是检测他的零件产品。一方面,王懿海加工的零件往往都是那些令检测人员头疼的精度等级,都需要借助特殊检测手段才能进行检测。另一方面、他对自己产品特别较真,还有哪些区间可以提升都要弄清楚,他要知道自己加工的产品精度公差在什么范围。“航天产品更多的是数以万计的零件装配组合。我们在生产加工时就要想方设法减小公差,有时就是为了这0.005毫米,能做到0.005毫米绝不做成0.01毫米,也要全力以赴,最终达到标准。” 王懿海一直将“极致”作为标准要求自己。

“我的肩膀也是给他们踩的”

2018年9月6日。没有人发现台下的王懿海开心地哭了,当大赛总裁判长宣布获得加工中心操作工个人第一名是赵宇时,在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加工中心操作决赛颁奖现场,全场的镁光灯都定格在台上正中央。由于全国大赛上取得前五名禁止以选手身份再参加比赛,那份遗憾终于得到了补偿,与冠军的失之交臂一直是王懿海心里的痛,看着赵宇接过冠军奖杯,此次他以教练的身份重新回到赛场。

作为教练,王懿海有自己的想法。

他会为选手准备几支彩色的荧光笔。不能第一眼分辨出尺寸所在的平面,比赛训练拿到图纸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尺寸,很多时候一个不注意一些隐蔽的尺寸就会让所有努力前功尽弃,二维图纸很乱。不同颜色的笔代表不同深度、不会出现过切等问题,这样一张很乱的二维图就会立刻层次分明,特殊标记的重点尺寸会用荧光笔加重。

连续六个小时内要保证连头发丝十分之一不到的尺寸精度。并完成零件加工,就要学会“挤时间”。选手训练,第一步做什么、下一步做什么都要验证合理,他会在旁边将他们从装夹、加工、校正……每一个环节需要多少分多少秒,整理成笔记,“挤时间”最重要的是节奏的把控,确保6小时内设备和人都处于工作状态,都掐表记录,必须合理安排比赛节奏。

“教练很会挖坑,看上去千篇一律,殊不知他就已经改了其中一些关键尺寸,每次训练试题。”训练中。仔细一研究,细节之处总会有一些尺寸参数发生改变,每次赵宇的图纸跟别人的看上去一样。

同时。王懿海深知,比赛场上考验的除了选手的技能水平,更多的是对心态和临场应变的考验,如何应对现场突发状况,做到临危不慌,他可以说是想法设法地给赵宇“下套”。模拟考试中,设备上少一把刀、夹具上少一个螺钉、机床参数被篡改……各种“招数”层出不穷。赵宇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收工睡觉,时刻要防范掉进教练的“坑里”,容不得丝毫的松懈。

作为全国技能大师王保森工作室中的一员。比赛更像是一场“应试教育”,他现在更多的是传道授课,而科研生产工作更应该是一场“素质教育”,他的业余爱好就是阅读现代加工技术前沿的论文,更好地服务于科研生产任务,普及到一线操作者手上,将所学所获转换到实际生产中。

王懿海总是想在最前、做在前面、我的肩膀也是给他们踩的,他总说“一个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一定要有一拨有理想、爱琢磨、肯钻研、有创新能力的人。”(文/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