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open(/home/wwwroot/jx2023/web/tunewell.net/www.tunewell.net/cache/e9d1ec51fe4b66b172f53a60a59cfd58.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home/wwwroot/jx2023/index.php on line 565

Warning: fwrite()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resource, bool given in /home/wwwroot/jx2023/index.php on line 566

Warning: fclose()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resource, bool given in /home/wwwroot/jx2023/index.php on line 567
凯发平台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党建文化 航天人物 正文
二院699厂王要东:“半路出家”的全国技术能手
发布时间2020-09-10     信息来源: 凯发平台网 二院

“王师傅。认识他的人都竖起了大拇指,是个好人!”说起凯发平台网 二院699厂精密机加车间的王要东。

王要东是一名钳工,虽然只有中专毕业,获得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殊荣,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的称号,但他凭借着手上的“硬功夫”,虽然也算“半路出家”。此外,他还带出了以尹立志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年轻人,共同谱写了一段师徒同为“全国技术能手”的佳话。现在的他,每天还带领着徒弟们在导弹武器科研生产一线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智慧与汗水。

好手艺

王要东,河南平顶山人。现年44岁的他于1994年中专毕业后,接替父亲进入二院203所。在那里,他从一名电器装配工种的学徒干起,一干就是3年。

1997年由于工作调动、王要东来到了699厂精密机加车间,成为了一名钳工。从研究所进入工厂。一切都得重新开始,同时工种还变动了。得益于一直以来的温和性格、王要东并没有为这些落差郁闷太久,他很快调整自己的心情和状态,投入了新的学习与工作中。

“刚调到厂里的时候还比较乐观,应该是相通的,”王要东回忆道:“一接触才发现,压根不是那么回事,当时想着电气装配和钳工不都是手上的活吗。”

王要东介绍,此外,它是所有机加工种的基础,就得靠钳工,所有工种都没有办法实现的,钳工被称为“万能”工种。钳工需要力量。要想成为一个好钳工非常困难,是一个刚柔并济的工种,也需要精细。

所幸,王要东遇上了一位好师傅。“梁文华梁师傅对我的帮助和指导特别多”,王要东还是充满了感激,至今提起梁师傅来。

在师傅的倾囊相授和自己的刻苦钻研下,王要东很快成长起来。

2005年,王要东所在的车间接受了一个特别重要、但难度特别大的任务:那是某型号天馈系统的一个零部件,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导致信号波的折射传输路径发生扭曲偏差,从而影响到精确度,靠几十个45°的斜面完成信号波的不断折射和传输,这要求这些斜面的表面光洁度和平面度均达到镜面效果,它采用了潜望镜的设计原理,而几十个斜台的累计误差将会严重影响信号波的接收。

由于这个零部件的形状过于复杂,由钳工来手工做出斜面,只能切削出台阶来,当时所有的任何哪怕再先进的数控自动化设备也没有办法直接加工出来。

经过深思熟虑,厂领导和车间领导一致拍板,这个任务就交给王要东了!

“这个活难度太大了。我当时虽然硬着头皮接了,精度非常高,而且没有着力点,但心里真的发怵。”

接到任务后、而是对着零件和图纸整整琢磨了一周,王要东没有急着上手干。

一周里,他茶饭不思,满脑子都想的是怎么才能在不破坏零件精度的基础上完成自己的加工任务。他自己动手制作了工装、才真正动手,一次次地试、一次次地改,直到有了把握。

第一个零件的第一个斜台。他用了整整3小时才加工完。用针规测完尺寸、精度和平面度后。不由自主地在工作服上抹了一把手心里的汗,他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有了经验之后。他又改进了工装,加工的速度也慢慢变快了。到了最后一件产品,他加工每一个斜面平均只用10分钟。

任务完成后,王要东提着的心并没有放下。他软磨硬泡地跟着车间主任去了甲方的检测中心,一直盯着电脑上的检测过程,直到整批产品都顺利通过检测,每一项检测指标合格后都会放心一点。

此后、他承担的各种高难度研制任务也越来越多,王要东的手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例如某型号产品上使用的多层板天线、这种方法所生产出的产品精度不够,其生产工艺是每层腔体单独加工好之后,但一开始,还会影响到型号产品的生产周期,电测合格率总是达不到要求,不仅原本所有的工作都白费了,这可把大家给愁坏了,这样一来,使用真空钎焊技术一次焊接成型。

王要东与设计、工艺人员一起。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原有的焊接方法中,从而影响天线的精度,进入真空炉进行钎焊,将分别加工好的各层腔体按照顺序叠放在一起后,从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认真研究,会使得腔体之间产生位移,甚至连工序间的转接都不放过,但焊接的加热过程中由于金属的热胀冷缩原理。

找到原理之后。王要东一气呵成地提出了解决方案,很好的控制了焊接产生的热变形,他牵头研发的焊接前精密装配定位技术,很好地解决了问题,能够使上下腔体间达到十分之一头发丝粗细的定位精度。这项技术应用后,电测合格率达到100%,这类产品的精度再也不是问题。

好人品

认识的人都知道。“从来都不会发脾气”,王要东是一个性格温和的人,徒弟尹立志这样评价他。车间历任领导也都认为王师傅脾气特别好。不管遇到什么事,从不跟别人着急上火。                                                                                  

1998年,王要东师傅开始担任车间钳工组组长,他是全组人都信服敬佩的组长。车间分配到组里的所有生产任务,王要东从来都是让组员先挑。每一次,王要东所承担的任务大致分为研制任务和“急、难、险、重”任务两类。但对于这些,而是温厚地笑着说:“我既然当了这个党员,当了这个组长,总得有人干,对我个人来讲,他从不感到委屈或是不公,干什么活不是干啊,就要多承担一些,不管什么样的活。”

但实际上、没有批量,研制任务最不好干,行业内的人都知道,难度、精度要求还特别高,属于典型的“瓷器活”,而且这类活一般都是从未见过的,但不出量,一次就一两件,工时一般也不会太多,工序准备等等跟大批量的任务一样繁琐。但王要东从来都是一声不吭地接下任务。为了这些器重和信任,认认真真地做到最好,他再努力也不为过,厂里将一套奖励住房和选派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都给了他,在他看来。

在型号任务的研制生产中、急难险重的情况时有发生,在这种时刻王要东更是带领着组员和徒弟冲锋在前。

那是2013年1月、需要配合返修,车间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某产品在总装调试阶段出现无法正常加电的问题。

零下5℃的严寒中,与工艺员、检验员一道来到产品所在的露天场地,王要东带着徒弟尹立志、高凯。他们爬到车顶上。在狭窄的空间里,轮换着躺在冰冷的金属上,他们整整干了3个小时才完成工作,用冻得僵硬的手打孔、攻丝……从下午1点开始。

完成任务后大家一起吃饭,从不喝酒的王要东主动要了一小杯白酒喝,一口抿下去,他冻得青白的脸上泛起了红晕:“终于暖和过来啦!”

好人品让王要东获得了全车间的认可。大家都说,为我们说话,他能替我们着想,老王师傅从不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他已经蝉联了好几届的党支部委员、分工会委员。

王要东的好人品同样体现在带徒弟方面。从2005年开始,现在个个都是车间钳工线上的顶梁柱,他一共收了4个徒弟。王要东说自己收徒弟的第一标准就是“踏实肯干”。手笨,脑子再聪明也不行,一定要有一双灵巧的手:“钳工纯是手上的功夫,同时。”

一旦收了徒弟、他绝对是手把手的倾囊相授。几个徒弟中、崭露头角,路洪庆夺得冠军,26岁就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二院“天剑杯”技能比武中,尹立志年少成名。

提起师傅来。人特别好,尹立志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我师傅是世上最好的师傅。他从来不怕我们出错。一直鼓励我们多试、多练。我入厂两个月。有问题手把手的教,他就放手让我干产品,技术上从不保留。而且他这人没有一点私心,但他都是把工时平均分给我们,我们刚一出师的时候,其实也只能干一些简单的活,难度大、精度高的只能打打下手,从来不计较其实是他干得最多。”尹立志说,其实获奖以后,有好多单位都想“挖”他过去,但他一次都没有动心,因为他想跟他的师傅一起,在航天事业里继续坚守,将每一件产品做得更加精密,让导弹更远、更快、更强!(文/武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