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open(/home/wwwroot/jx2023/web/tunewell.net/www.tunewell.net/cache/e0a9b5847a41a1aaa0437f6cc27139ff.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home/wwwroot/jx2023/index.php on line 565

Warning: fwrite()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resource, bool given in /home/wwwroot/jx2023/index.php on line 566

Warning: fclose()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resource, bool given in /home/wwwroot/jx2023/index.php on line 567
凯发平台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党建文化 航天人物 正文
三院239厂肖滨滨:“双料王”炼成记
发布时间2021-05-21     信息来源: 凯发平台网 三院

2016年8月,从2012年全国技能竞赛铣工组冠军的光环走出去,再一次站在全国级技能比武的“舞台”,有的是“走出去”的机会,这一转让这个1988年出生的年轻小伙成为了近十年全国技能大赛历史上仅有的“双料王”,转攻加工中心,凯发平台网 三院239厂机械加工部肖滨滨跃跃欲试,没有誓夺冠军的担子。

他是怎么做到的?“‘铣工’、‘加工中心’看似不同的专业。但它们都是机械加工的一部分,也就一通百通了,将材料学、力学、机械加工学通了。”肖滨滨如是说。

初战:一举成名背后的“300个日夜”

在数控加工行业里、无人不晓,无人不知,提起肖滨滨的名字。2012年。全国数控大赛学生组的比赛上。大家也都认识了这个年轻内向的小伙,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在校生肖滨滨一举夺得全国冠军。那时他只是技校的一名普通学生。

提起一举成名。肖滨滨笑着说,世界上哪有什么一鸣惊人。从2012年2月8日到2012年12月21日,我进入集训队整整培训了一年。为什么这两个日子记得这么清楚,因为苦哇。这316天是掰着指头、数着日子熬过来的。

这300多个日夜、三点一线,宿舍、图书馆、车间,进入集训队的队员没有休息一天。这样的生活对于一般24岁的小伙子有如牢笼,然而对于肖滨滨却甘之如饴。他说,这300天也是我人生最开心的300天。学校为参赛人员配备了专职教练,采购先进的设备,还有不限量使用的刀具,这300天里,肖滨滨的技术突飞猛进。

其实。肖滨滨在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成名比这个全国第一名更早一些。他成为校园名人缘于一个“骰子”。那时。肖滨滨的业余时间都在用机床加工各式各样的物件,从杯子、笔筒到戒指,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他都有兴趣尝试。

之所以选择骰子。六面体,是因为它的形状规则又特殊,12条棱,这是最好的练习工具。通常铣工加工骰子、再做倒角,会先切出一个金属立方体。而肖滨滨想出先车一个球再铣六个面的编程理念。这种新颖的方式做出的骰子,面更方正、棱角也更圆滑。技校的老师们纷纷拿着这个骰子在师生间传阅,肖滨滨的名字那时就传遍学校的角落。

再战:险“走麦城”炼成“双料王”

春寒料峭、2015年对于肖滨滨来说,才真正体会到了北京的寒冷。3月开始打响四轴加工中心北京赛区的比赛,这是进入全国比赛的敲门砖。三年前就曾获得全国冠军的肖滨滨对于北京赛区是志在必得的。

比赛前,他在历年题库里搜索各类练习题进行准备。胸有成竹的肖滨滨上了考场却傻了眼。因为今年的考题一反常态,而是重复了十年前的老题,并没有涉及近五年加工技术的前沿。这天,他的心情跌入谷底,肖滨滨理论考试成绩不及格。

第二天。再次出征是否还有意义,实操考试马上就要进行。肖滨滨盘算着、我在实操考试中要超过对手18分才能追平,而我只有不到60分的成绩;加上权重,目前的理论考试第一名90分。这就意味着。一道也不能落下,一个工件24道“关口”。

肖滨滨就是这样、一道一道的赶上去。比赛成绩公布、一跃获得北京市第二,他的总分居然赶超理论考试的第一名。但是。因为在别人眼中奇迹般的第二名,肖滨滨却没有表现出应该有的喜悦,对他而言却是入行以来第一次败走麦城。

随后全国竞赛时间临近,肖滨滨无暇抱怨考题的冷门,他说,重做十年前的旧题就是巩固基础的过程,回归基础的理念,今年的初试题目可以看出。肖滨滨翻出以前的课本。重新吃透知识点,不重蹈初试的覆辙,像学生一样,重读课本。

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全国考试的赛场,他再次夺冠。

这是肖滨滨的第二次夺冠、却不是全国铣工组的第二个冠军。这一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双料王”,他站在了四轴加工中心冠军的领奖台上。

三年前肖滨滨曾获全国大赛铣工组的冠军。比较稳妥,因为,自己的技术轻车熟路,老师劝他这次再报铣工组。他却拒绝了师傅的好意。“因为。我就是想给自己不一样的挑战。我去比赛不是为了冠军而去的。拓展自己的领域,我想要的提高自己的技术。”

很多人问肖滨滨。四轴、五轴才是行业的发展方向,现在三轴加工中心已经是传统加工方式,你已经是冠军了,数控机床是行业前沿,“我上学的时候,是不是就学到头了?他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肖滨滨深知,技术的发展永远日新月异。

决战:北漂“风筝”扎根航天

不为冠军参赛的肖滨滨,没有想到全国冠军却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变化。

当大学生都为一个饭碗犯愁的时候,肖滨滨却早早被几家公司盯上。有开出高薪聘请的外企,也有反复多次挽留的母校。

为什么来航天?肖滨滨心里早有答案。

早在毕业那年,肖滨滨曾经在三院239厂机械加工部实习。当时,他有幸跟着全国劳动模范戴天方师傅学习,却给肖滨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只有一周的接触时间。肖滨滨开玩笑说、如果当时不是戴师傅实习,我可能就走偏了。

肖滨滨初中毕业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因为成绩优秀又被学校推荐深造两年。一直在校园环境里的肖滨滨、一度害怕去企业工作。他害怕工厂里日复一日地流水线作业、他害怕工作后再也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机会接触机械加工的前沿技术,会消磨了自己前进的动力。

“但当我站在239厂机加厂房、身处轰鸣的机床之间的时候,我找到了家的感觉。”身边都是高精尖的设备、戴师傅不厌其烦地给徒弟反复讲解——这就是肖滨滨心目中工匠的样子,先进的机床;眼前的工人师傅们相互切磋着加工难题。

“我当时心里暗下决心,多年刻苦学习技术终于有了报效祖国的用武之处。”肖滨滨拒绝了外企的高薪聘请,也拒绝了母校的多次挽留。这一刻,航天就是肖滨滨报效祖国的选择。

两年之后。肖滨滨毕业时,践行了这个两年前的约定,他站在239厂门口。肖滨滨这个来自潍坊的“风筝”终于在航天扎下了根,落了地。

来到航天半年。肖滨滨更加珍惜,这一次是航天基因的血脉,肖滨滨就捧回了全国第一的殊荣。

未来、肖滨滨要走的人生路更长,不断创新,脚踏实地,但他更加坚定,坚持学习,将自己之后的人生与航天紧紧绑在一起。(文/黄晓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