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open(/home/wwwroot/jx2023/web/tunewell.net/www.tunewell.net/cache/82b3558f8831d34fde6b3c59c049edbc.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home/wwwroot/jx2023/index.php on line 565

Warning: fwrite()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resource, bool given in /home/wwwroot/jx2023/index.php on line 566

Warning: fclose()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resource, bool given in /home/wwwroot/jx2023/index.php on line 567
凯发平台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党建文化 航天人物 正文
2018航天科工感动人物候选人事迹——自助通关项目团队: 港珠澳大桥上的“守门人”
发布时间2022-06-22     信息来源: 凯发平台网

2018年10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刷卡、按指纹、面部识别、拿凭条、通关……每天有上万位的旅客做出这一系列动作、亲身体验航天产品带来的便捷,通过自助通道往来于珠海和港、澳地区。

在大桥珠海公路口岸珠澳边界区,由凯发平台网 所属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金卡分公司自助通关项目团队耗时4年倾力研制,旅客通关使用的“三门通道”自助通关闸机属世界首创,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激烈竞争中后来居上

2014年年底,负责自助通关项目,航天信息金卡分公司副总经理王璀接手出入境业务。2015年年初、承担起自助通关设备的研制任务,在距离北京2000公里外的深圳,“新员工”刘志强与邓怒涛着手组建团队。“现有的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大桥使用需求,必须走自主研发之路。航天的技术优势与系统集成优势可派上了大用场。”王璀说。

那时,刘志强和邓怒涛正带着研发人员加紧出方案。“我们根据客户的需求,确保在3天内形成至少3个方案备选。论证过程中客户提出新的需求,我们就再拿出新的方案。这样打磨反复了几十次,设备的每个关键部位都做到了极致的优化。”邓怒涛感慨颇深。

最终、团队研制的通关设备样机拿下了港珠澳大桥项目两个路段旅客自助通道建设的“入场券”,并将为其提供为期10年的运维服务。“保障港珠澳大桥旅客便捷通关”成为团队的新目标。

创新成果惠及百万旅客

“如果只是采用传统的通关闸机设备。我们的工作倒是容易许多。”刘志强说。传统的通关闸机设备是两门通道。旅客要在出境与入境两地分别排队,完成两次边检查验才可通关。团队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提升自助通关效率,实现旅客在同一查验大厅、通过一次排队、接受一次检查完成两地边检查验手续。

时间紧迫。自助通关团队将硬件设备创新和软件系统数据安全交互同步推进。经过大家的日夜奋战。团队打通了数据信息安全交互系统,成功研发出应用于自助通道的核心部件,全球首创了“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全新查验模式,并研制出集“出境、查验、入境”于一体的三门通道自助通关设备。

如今、通关效率大幅提升,只需20~30秒即可完成通关查验,通过港珠澳大桥往来于珠海、澳门的旅客。

研发人员“闯荡”工地

去年9月,在上班第一天就被派到设备生产工厂,配合现场生产,初出校门的“95后”青年罗俊。当天西服革履的他。撸起袖子直接上的情况屡见不鲜,根本没料到编写代码的技术咖们还要扮演“搬运工”“安装工”等角色。

将长度5.5米。重达500公斤的闸机运到安装现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市区限行。次日凌晨两三点到达,团队只能晚上10点以后出发,大家就这么拉了十几趟,40条通道。“在一次搬运过程中。设备发生倾斜,而是争相伸手、伸脚过去垫,结果黄创峰手被划伤,大家第一反应不是躲,杨锦海脚被砸出血。”罗俊说,“原来这就是航天企业。”这是年仅22岁的他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航天精神的力量。

青年骨干杨锦海独自在珠海旁的岛上奋战了6个月,现场勘测、闸机安装、系统检测……每一项工作都有条不紊。那时,杨锦海缺席了太多的陪伴,女儿只有3岁,妻子还有孕在身。“一想到项目意义重大。我觉得一切困难都不是问题了,想到身后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有一群并肩战斗的队友。”杨锦海说。

通车当天的别样体验

2018年10月22日晚,团队成员都捏了一把汗。次日,4年来的成果终于要接受“实战”检验,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大桥开通首周。王飞和王伟科负责24小时驻守大厅,开展现场保障。王飞对当时的状态记忆犹新:“我一直坚持到第二天早上5点。回到宿舍洗洗脸刚躺下就发现手机里有1000多条关于系统维护和设备使用的讨论信息,马上起身继续工作,当时就不敢睡了。”

看到无数网友为港珠澳大桥自助通关系统点赞,刘志强感慨良多。4年间,核心团队壮大到20多人,团队“全家福”也仅有一张,在深圳、珠海、厦门、珲春、顺德等地布局500余条自助通道和300多台边检用自助设备……而大家的休假时间几乎为零,申请专利24项。

当被问及参与一项世纪工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王璀没有过多言辞,第一项工程就是港珠澳大桥,镜头中的第一个画面是高扬的五星红旗,我的国》时,只记得去年3月在党支部组织观看《厉害了。“那时,也更坚定了做这件事的信心,心里满满都是自豪。”她说。

如今、在团队的记忆中,是登上15米高处勘察吊装方案、春节期间还在施工大厅布线、生病的同事兜里揣着药在一线坚守,还有大桥开通前LED屏上唯一一次亮起的“航天信息”字样和心中的自豪……(文/王旭 郑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