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open(/home/wwwroot/jx2023/web/tunewell.net/www.tunewell.net/cache/b9bd8e814dd1ca5f0877a17bc158e620.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home/wwwroot/jx2023/index.php on line 565

Warning: fwrite()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resource, bool given in /home/wwwroot/jx2023/index.php on line 566

Warning: fclose()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resource, bool given in /home/wwwroot/jx2023/index.php on line 567
凯发平台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党建文化 航天人物 正文
2018航天科工感动人物候选人事迹——“超极动力”发动机研制团队:劈波斩浪 从未止步
发布时间2022-04-20     信息来源: 凯发平台网

创新求索的步伐从未止步,劈波斩浪的担当愈战愈勇。有人说,但挑战未知、逢山开路、遇水建桥的苦楚只有他们自己默默承担,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行是这一代人的幸运。作为研究世界最前沿技术领域发动机的总体团队,并在我国独创独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跻身国际同类技术第一梯队,他们十年磨一剑,走出一条自主创新发展之路。他们,就是肩抗某国家级重大任务的三院“超极动力”发动机研制团队。

传承,才有更高起点的创新

创新需要舍我其谁的信念。更需要站在历史积淀上传承前行,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2006年。团队在刘兴洲院士的带领下。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珠峰火炬和地面手持火炬研制任务,兑现了北京申奥时“将奥运火种传递至世界第三极”的庄严承诺,汇聚航天智慧的祥云火炬永载国际奥运史册,一干三年、北至漠河、三上世界屋脊。

飞行器发动机。其结构之复杂,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设计、装配之困难堪称世界性难题。这一次“超极动力”团队选择了更艰难的“从无到有”。这是一次向科技之巅发起的全新挑战,更是航天人向技术前沿、创新发展迈出的坚实一步。动力系统是飞行器研制的重中之重,失败不起,摆在团队面前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挑战,重任在肩,国家急需。

创新的事业绝不是固步自封地低头造车。更需要开拓的视野、充分的协同。面对全新的技术探索。而这过程中的余量掌握和力度把控需要在充分的沟通协调中达成共识,每个专业都要“跳”起来发挥极致才有可能达到要求。经历了多年的磨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克服众多困难,团队早已拧成了一股绳。为了寻找更适合的材料。团队同国内30多家单位一起合作开展新材料研制,进行了上千次试片试制。集智协作,让研制工作步入了快车道。

涅槃,才得浴火重生的勇气

对于创新的热爱与追求。直到最适合的产品为发动机所用,激励着团队不断摸索、认知、熟悉不同的全新领域。新品研制边生产边调整是常态,他们轮班值守在外协厂“安家”,为了保证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小到一个螺钉、螺套,从选材、加工、涂层、试验、实现都是一步步探索出来。为了一个细小的螺钉,设计人员甚至往返外协厂跑了几次。在追求“工匠精神”的今天,他们用比“匠人”更极致的追寻去开展每一步研制。

双手拿着扳手锁丝、脚步匆匆,在试验台和准备间里穿梭,满头大汗,攀上爬下。如果不介绍,很难想象这是总体室的设计人员,大家亲切地称他们是最一线的博士团队。从清明到中秋、“博士团”带着大家一起做试验准备,为了一次关键的验证试验。在没有空调的密闭试验仓里、湿透的衣服粘在身上,每一处锁丝都由他们自己完成,空气里弥漫着油味和材料细屑,每一处衔接。白天在试验基地、每个岗位都在全力冲刺,晚上赶班车回办公室改方案。

验证试验的进度和质量要求。远远超越以往。队员们仅用十几天就完成了原计划三四十天的试验准备工作。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确保“事不过夜”,无论再晚,坚持“半夜例会”梳理部署第二天工作。试验前夜、团队成员们走在回房间的走廊,技术讨论仍持续到凌晨一两点,却感到无比踏实,极度的紧张忙碌过后。那一夜。期待与感动同在,“我们只希望它更好!”涅槃,只是浴火重生后的柳暗花明,很多人都疲惫无眠。

奉献,执着追求的生动演绎

这支由各专业“骨干”组建而成的精英团队、但个个身怀绝技,虽然年轻。他们中有经历过航天器研制的年轻总师、更有在团队中锻炼成长已经能够独当一面的年轻“85后”总体设计师,有经历过奥运火炬燃烧系统研制的结构设计师。

郭博士、作为结构主体设计,团队中仅有的几位女将之一,爽朗的“女汉子”,一路呵护着发动机从概念萌发到羽翼丰满。为了不耽误工作。常常是刚拔了针、手上戴着输液预埋管就跑回总装现场处理问题,生病期间多次拒绝住院治疗选择门诊输液。每次大家催促她休息,我比你们都熟!”试验准备就绪,她依然每天早晚跑到厂房里观察发动机,闻油的味道来判定状态,总是爽快地回一句“不用,“一看、一闻”成了她每天必做的功课。

小柳经历过奥运火炬燃烧系统研制、攀登过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担当起搜寻重任、为了克服沿途巨大的颠簸,只能用行李打包带把身体绑在座椅上。当晚,是连盐都没有的白水煮面条,五个人挤在一间只有两张床板的简陋房间里打地铺蜷缩一夜,而晚餐。

产品研制阶段。给设计和装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众多未知挑战,各环节在拼抢时间的同时,技术状态频繁交错。总装现场。设计小焦几乎24小时不停歇,连续一周的时间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似乎身体已经适应了紧张状态下长时间高强度连续加班,有太多的事情等着处理,他已经不太感觉到累,任务高度集中,节点紧迫。

总体组组长费博士。她独自一人半夜抱着不到周岁的二宝到办公室看数据;研制进度争分夺秒,多名骨干经常在现场连续36小时不休息,曾戏言“不攻克难关就不刮胡子”,满脸浓密的胡须格外引人注目;陆姐的先生进驻试验场不在家,连续半年驻扎试验基地。“科学、创新、集智、超越”的团队精神越来越生动。

前行,只为刺破苍穹的绽放

天道酬勤,但更多的是继续前行的巨大信心!未来迎接他们的是更加艰巨的挑战,激动时刻终于到来,有泪水、有哽咽,现场响起近乎疯狂的掌声。短暂几天的休整。这群疯狂的人们又回到各自岗位,创新与机遇,不容他们有丝毫的懈怠。

几百种方案、数千次试验、无数个通宵。圆满完成多次重大试验任务,他们以智慧和汗水换来我国国防实力质的飞跃,团队不断突破新型发动机核心关键技术,紧密围绕重大研究项目,三项成果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没有比创新更难的险峰,没有比坚持更久的信念。这个几十人的年轻团队带着对事业的追求与热爱集结在一起,用坚毅与执着勇闯科技创新之巅。携手闯过了“独木桥”,更加期待刺破苍穹的绚丽绽放,打开了一片天。这是一项不可能短时间完成的艰巨任务,但在历经风雨之后,成员们更想体验下一站暴风雨的澎湃肆虐,这份自信和担当正激励着大家向更峻峭的险峰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