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基层动态 正文
韩积冬:为梦想而执着
发布时间2022-10-28     信息来源: 凯发平台网 三院

2022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韩积冬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这位农家少年、从北漂一族到大国工匠,从籍籍无名到获颁全国工人阶级的最高奖项,在焊花四溅里追逐梦想,于焊光四射中一路打拼。

让我们走进三院159厂高级技师韩积冬的世界,领略一位航天巧匠的励志故事和奋斗情怀。

1980年出生在墨子和鲁班故里——山东滕州。

18岁接触焊接工作,20岁进京闯荡。

师从国家级焊接大师王文华,是王文华眼中的最有悟性的徒弟。

焊接过2008年北京奥运场馆主火炬塔。为大国重器安上翅膀、装上胃囊,焊接过无数飞航产品的油箱和零部件。

他是航天三院159厂焊接高级技师、国家高级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北京市优秀教练员、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2021年、41岁的他,在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夺冠。

2021年的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几乎考察了所有焊接方法和技巧,难度创历届比赛新高。

在距离比赛结束还差3分钟时,韩积冬焊完最后一道缝。

这是一个碳钢组合件,寓意为建党百年献礼,从正面看是数字“100”。

在距离比赛结束还剩35分钟时。“100”后面的“0”他还没焊,很难控制成型,平时训练大约需要40-45分钟,这个0是管板接头。如果采用保守的方法一定无法完成。

多次承接急难险重航天任务的他早已练就了“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从容。他启动了应急预案:通过使用大直径焊条和增加焊接电流,32分钟完成了焊接。看了看现场,竟然还有三分之一的选手没有完成。

查看所有焊缝、有些地方呈现出了金黄色的鱼鳞纹,均匀完整。

成了!实操成绩第一、综合成绩第一,理论成绩第二。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国内国际的各种比赛参加过近百次,始终是个缺憾,但是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冠军他还没有得过,也得过几次冠军。

接到比赛通知后、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作为选手参赛了,他决定背水一战。

当时、需要在国庆节前完成,正好赶上组里有个军令状任务,他主动要求边训练边赶活儿。

训练在首钢技师学院。韩积冬基本是早晨8点前开始到下午三四点结束。训练一结束。第二天凌晨4点左右起来背理论,衣服都来不及换,开着车直奔厂里,干到十一二点再回家。

单位里的活儿不能耽误。事关国家安全。比赛训练也不想耽误。事关个人梦想。终于。在国庆节前他和组员们完成了任务,安心去备赛了。

加入航天前,韩积冬曾承接过奥运主火炬塔工程主体结构的焊接。

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国家重点工程、压力也非常大,内心激动。为了保证工期和质量,工作效率提高三倍以上,提出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代替手工电弧焊的焊接工艺,他创新了焊接方法。当火炬点燃的那一刻,他感受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是在那时,他得知火炬燃烧系统是由航天三院承制的。看着火炬保障人员忙碌的身影,他感受到了航天人团结奋进、负重拼搏、科学求实、敢为一流的精神品质。

加入航天、工人们求实、务实、踏实的工作作风正和他的气质相投,进入159厂。使他更能放得开手脚、解锁一个个新的技术,承接一项项重大任务。

他坦言:当时虽然从事焊接工作十几年、还有差距,但是焊接航天产品,掌握了很多种焊接方法。

在焊工组成员的互相帮助下,韩积冬先后掌握了新型的电阻点焊与滚焊、等离子弧焊、激光焊等多种焊接方法。他也更加自信了,逐渐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急难险重任务。

2020年。韩积冬所在的159厂八分厂接到一项焊接不锈钢材料的产品任务,因任务需要。这项任务批量大、周期紧、焊接要求高、操作难度大。

经过研讨,以往的氩弧焊焊接方式根本无法完成。领导们都一筹莫展。

韩积冬大胆建议:用MIG焊。因为他之前有过这方面的经验。领导采用了。

经过他和组员们的多次优化焊接参数,实现了产品按时保质保量交付,焊缝的内部和外观质量都满足了设计要求,解决了项目难题,而且工作效率比氩弧焊提高了五倍以上。从此后,在159厂乃至三院,MIG焊得到了推广与应用。

这件事也使韩积冬认识到,必须要苦练技能。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创新运用到航天产品上。

高精尖的航天产品,对焊工的技术要求非常高。

比如复杂管路的焊接、焊接时需要做到稳、准、精,它就像焊接人体的血管。

“做到稳、准、精这三点,但是为了一次合格,其实对我来说已经不难。我闲暇时,把砖头吊在胳膊上练习手臂力量。”

韩积冬说。焊接是非常辛苦的工种,头顶日头在下边苦干,从“焊”字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左边烤着火。

这是因为、各种等级电流的电器设备及压力容器、燃料容器,焊工在焊接与切割操作时,经常接触多种易爆气体。电弧的强光会灼伤眼睛。四处飞溅的火花会烫伤皮肤,这些皮肉之伤对于焊工来说都是家常便饭。

韩积冬的阻燃服上被焊花烧得到处都是直径0.5厘米左右的洞。身上有数不清的伤疤。最严重的一次是,一团鸽子蛋大的焊火顺着裤子掉到了鞋里,一次合格,必须一次成型,但是他强忍着,停下就会出现一个疙瘩,因为多年焊接他养成了习惯,脚面烧起了大泡,焊接一个件,没有停下手里的焊枪,这更是航天产品质量“零缺陷”的要求。

航天事业是系统工程,那么实现航天梦、强国梦,都能实现自己的小梦想,就更加指日可待,如果每个人都是冠军。

现在国家技能人才很缺,北京的技校都很难招到北京学生,这个工作总得有人去做。2021年,韩积冬的儿子,参加完中考,成绩还不错,选择了去技校学焊接,他要当一个像爸爸一样的技能工人。

在平时,韩积冬会通过班组小讲堂或者师带徒的形式把他的工作经验和技术传承下去。

他带的徒弟多次参加国内各种大赛、一人获得装备维修技术能手称号,其中一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

冠军梦实现后,他还有更大的梦想。希望徒弟们有一天能够站在世界冠军的领奖台。

如今班组所有成员都能独立承担产品的生产与研制的焊接任务。

高超的技能和工匠精神就这样在一代代飞航人中不断传承。(文/王力杰 图/封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