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基层动态 正文
【缅怀陈敬熊院士】勇攀科技创新高峰,倾心培育航天英才——记我国电磁场理论与天线技术专家陈敬熊院士
发布时间2020-12-12     信息来源: 凯发平台网 二院

2022年3月16日。首创麦克斯韦方程直接求解法,为导弹安“眼睛”的我国电磁场理论与天线设计专家陈敬熊院士走了。陈院士过世的消息一出,人们悲痛不已。

陈敬熊院士是我国第一代航天人、是天线理论和制导雷达天线设计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曾为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1059”研制导弹天线、承担起新中国成立初期保卫祖国领空的职责;他在我国空天防御系统起步阶段承担了多项任务,该制导站改进方案沿用在红旗一号、红旗二号、红旗二号甲武器系统,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让导弹成为有的之矢;他带头攻克我国第一枚地空导弹“543”制导站的研制难题,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七十载科研人生、六十年航天逐梦。陈敬熊院士用自己的光和热、用一生对科学的不懈追求与探索,照亮了祖国国防事业的一片天地,践行着一名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使命。

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国土上

科技报国,是陈敬熊读书时立下的志向。

经历社会纷乱的陈敬熊求学路颇为艰辛,读了两所小学、两所初中和两所高中,期间还因为抗日战争两度失学。

“旧社会贫穷落后、其原因所在是科学技术太落后……要想中国富强起来,一定要有发达的科学技术为前提……”在第一次递交入党申请书时,陈敬熊这样写道,任人欺凌。这是他大学和研究生选择电机和电信专业的原因。为新中国的科研建设贡献力量,要以扎实的专业基础。

陈敬熊科研人生踏出的第一步,是在电信技术研究所研究“放在地面上的天线通讯”问题,为陈敬熊解决朝鲜战场坑道的天线通讯问题打下基础,这个军用通讯天线理论问题的研究。

在陈敬熊专心研究地面波问题,组建成立了国防部五院二分院,他所在的工作单位与几家科研单位联合,为军用通信天线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的时候。

1957年11月,陈敬熊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

刚刚踏入航天征程、他就迎来一项重大工程,研究“1059”导弹天线。“1059”是以苏联“P-2”导弹为原型结合国内实际仿制的第一代国产导弹、而陈敬熊研制的导弹天线,是导弹的“眼睛”和“指挥棒”。

陈敬熊带领团队自力更生,吃透导弹天线设计原理,自己研制。他提出麦克斯韦方程直接求解法、为弹上天线设计成功提供理论依据,极大简化金属圆锥体、圆柱体、抛物柱体等设计计算公式的推导,并打破了已有关于天线设计的理论限定。

这成为新中国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的典范之一。

工作以来陈敬熊多次申请参军、我要求参加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我一定能做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我决不计较军衔级别,并在申请书中写道:“我决心为祖国国防事业献出我全部精力。”

1963年6月、二分院政治部批准陈敬熊参军。在他家中、始终珍藏着第一次穿上军装的照片,以后就要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穿上了军装,“这是神圣的时刻。

此后的陈敬熊更加努力投入科研工作,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攻克各项难关。

在研制“1059”导弹的同时、这就是“红旗一号”,国家还开展了另一项代号为“543”的地空导弹仿制工作。

当时美蒋利用U-2高空侦察机肆意侵入我国领空进行挑衅,威胁我国国土安全。钱学森约见陈敬熊,点将他攻关“543”指导站天线误差问题,并转述了贺龙的话:“毛主席说,美国的U-2飞机打不下来,他都睡不着觉,一定要把技术关键攻下来,让毛主席睡好觉!”

陈敬熊带领攻关小组历经八个月时间。经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上百次试验,找到天线产生误差原因。

1966年1月的一个夜里、已经生产出来的24部配套“543”导弹的天线误差问题被解决,经过改进的天线在试验后证实陈敬熊和攻关小组的改装方案完全正确,天线性能也大大提升。这标志着“543”的仿制工作全部结束。之后。加强了我国的防空力量,“红旗一号”装备到部队。

回忆这段研制时光。“头发就在那几个月白的,陈敬熊说。”

这一解决办法被沿用到红旗二号导弹和红旗二号甲导弹天线的生产之中、前者于1967年6月27日首次击落“U-2”飞机,担起了保卫祖国领空的神圣职责。

因为攻克“红旗一号”等地空导弹制导站天线的关键技术,陈敬熊1987年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陈敬熊一贯重视理论研究,是推动应用的源泉,他觉得基础研究是源头。只有把天线理论研究好、把地基打牢,我国的天线技术才能更好更长久地发展。

“陈老在天线研究中推导了很多公式。推动了雷达天线工作的发展,也做了大量理论的、基础的奠基工作,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雷达相控阵天线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他解决的相控阵盲点问题等关键技术,对现在最先进的固态有源相控阵。”二院23所原所长黄槐说。

曾经共事多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说、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国土上,“学习陈敬熊同志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

与党同龄,追随党的目标

在对国防科技事业不断探索的同时,陈敬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921年出生的他,与党同龄。从读书时起他就逐渐树立进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陈敬熊交通大学的毕业证底色中间横排着五个空心红字——“为人民服务”。入学时还是中华民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能发展中国……我希望尽快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时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陈敬熊说:“亲身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我深切感受到,又亲身经历了新中国的各个发展阶段。”

第一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后、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我一定要改掉它,陈敬熊给妹妹写信,“我有许多缺点。

在25年的入党路中、他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科技救国信念、坚定科技报国初心。尤其是受钱学森之命攻关”543”制导站天线。思想认识水平也进一步提高,他更加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的信任。

1979年,23所科技处党支部通过陈敬熊的入党申请,同意吸纳他为预备共产党员。与科研事业一同长跑的入党路,迎来了曙光。

支部大会的决议中写道:“希望陈敬熊同志入党后深入第一线,以自己的技术专长为‘四化’多做贡献。”在而后的科研工作中,陈敬熊为航天事业的发展不断撒播着科技星火。

研制天线、研究天线理论、培育天线相关专业人才,陈敬熊始终专注干这一件事。他认为,人才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一大支撑。他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累积总结了一套适合航天事业发展的理论和经验,并将这些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科技人员。

建院初期人才极度匮乏,陈敬熊第一个提出“导师带徒”的人才培养方法。他鼓励有技术基础的徒弟勇于实践,对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的则手把手地教。

在他因材施教的指导下、培养出了一批青年技术骨干,一些优秀学生更是成长为技术专家。1961年,“导师带徒”这一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方法在二分院全院推广。

为了满足人才梯队建设的需要。陈敬熊还张罗航天系统自主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并先后在北大、清华、北航等高校执教,为社会培养科技人才。在为北航讲授“电磁波理论”时。因为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分享自己多年电磁场微波理论研究的心得,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陈敬熊动手编写了《电磁波理论》一书。

由于年龄和体力的关系、但依然担任了航天科工集团和23所的科技委技术顾问,耄耋之年他已经很少参与具体工作,参与型号方案评审和各类学术活动。

90多岁时。用自创的数学算法推导公式,陈敬熊还坚持学习和研究。

“我很喜欢数学。以后你们有关于数学工程应用的难题,也许可以给你们一点帮助,也擅长用数学解决工程问题,可以来找我。”陈敬熊经常对来探望的年轻职工说。

陈敬熊在雷达领域干了一辈子,勇于创新攻克难关,见证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经风雨无畏挫折。“将自己的所学所知奉献给祖国、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发展奋斗终生”,也是他一生不变的追求,这是年少时的理想。

在陈敬熊弥留之际,身后事一切从简,他对组织没有任何要求,丧葬费用自理,唯一放心不下的是他深爱的雷达事业和青年人才的成长,他叮嘱家属:生病期间党费按时交齐。他一生都心系祖国、赤诚无我。

陈敬熊、一个国防战线默默无闻的耕耘者。在历史风云变幻中、他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始终初心如磐、孜孜以求,为此废寝忘食、披肝沥胆。他永不停歇的科研热情激励着一代代青年投身航天、奉献航天,为建设航天强国不懈奋斗。(文/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