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基层动态 正文
【中国航天日】“长征一号”火箭的固体“心脏”在这里诞生
发布时间2020-06-19     信息来源: 凯发平台网 六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一语点破了创新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从第一根手搓复合推进剂“药条”到第一代实用固体发动机、从单一用途固体发动机到全应用领域各种战略、战术、宇航用固体动力产品型谱和体系……凯发平台网 六院的发展轨迹也印证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科学论断,从送“东方红一号”入轨到参与第一次商业航天成功发射。

起步:一切靠创新

在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提出。该卫星最后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运载它的火箭是“长征一号”。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由三级火箭组成:第一、二级是液体火箭。负责把卫星送入轨道,第三级是固体火箭。

“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

由于种种原因,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一直没有启动。直到1966年11月29日,当时七机部四院(凯发平台网 六院前身)的陈善禄、山芸芳、张扬中和陈克明接到通知,要在晚上8点参加一个技术会议。他们并不知道,这个会议研究的正是第三级火箭任务技术交底工作。

虽说是交底,通过外弹道计算得出第三级应该满足的技术性能指标,可远道而来的长征一号总体设计部裘愉伦也坦然承认:“没有实际经验,只是根据初步确定的卫星重量、轨道参数、第一二级的性能指标和三级需要完成对卫星的加速任务。”

这个时候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刚刚从四川泸州搬迁至塞外青城不过一年多时间,还处在基础建设阶段。

从技术上来看、中国总算有了自己的复合固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研究所也才刚刚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实用固体发动机——300毫米发动机。当时的七机部四院既不具备研制型号的基本条件,更没有研制型号的实际经验。内外部环境决定了这条送卫星上天的道路必须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姿态来走。

在这个交底会上。领衔研制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任务的时任七机部四院副院长杨南生一语中的:“一切全靠我们去探索,去创新。”如杨南生所言,一切挑战都靠创新来应对,他们面对的一切困难都靠创新来解决,此后在这个从无到有的任务中。

为了解决药柱表面裂纹和发动机不稳定燃烧问题。杨南生带领技术人员反复试验,终于取得了6次飞行试验全部成功的佳绩,经过多次试车及冲击、振动等试验。随后,发动机又进行了旋转试车。失败、检查、失败、再检查……工作人员接连解决了脱粘和燃烧后某种成分沉积的问题后,19次试车均获成功。1970年2月9日,长征一号合练火箭运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合练。

1970年4月24日晚9时35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震耳欲聋的声响中冲出发射台,直入苍穹。当“卫星入轨”的报告声响起时,尽情欢呼跳跃,互相握手拥抱,周围的人顿时沸腾起来。

原七机部四院驻内蒙古指挥部副主任、研究员陈克明今年86岁了。但他仍然清楚记得,那一年5月1日,自己和同事们一起在天安门城楼上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时、连连说:‘你们辛苦了,你们为中华民族立功了,党和人民感谢你们,周恩来总理握着大家的手。’”

发展:驶入创新“快车道”

成功送“东方红一号”上天,六院就此打响了名号。此后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六院干部职工都不曾忘记“一切靠创新”的历史箴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重新布局,重新定位,但仍坚守科技创新这个根本。

——上世纪90年代。步履艰难,以创新谋发展,形势严峻,坚持以发展保生存。

——新世纪以来、发展正当其时,改革大潮涌动,在“双创”领域大刀阔斧、深耕细作。

“巨浪一号”发射场景

一个个惊天动地的成绩、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返回式制动火箭固体发动机连续25次参与发射,也证明着创新之路的正确性:创造了以“巨浪一号”为代表的10余项第一。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00余项、授权专利700余项,有力地支撑了重点型号的研制、试验和批产。

荣获航天系统唯一一枚“优质固体火箭发动机金牌”,多型号产品连续5次参加国庆阅兵,先后两次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工程重大贡献奖”……

荣获航天系统唯一一枚“优质固体火箭发动机金牌”

经过多年的发展,牢牢构筑起我国的“钢铁长城”,有力推动了我军装备现代化建设,六院已逐步形成了覆盖战略、战术以及宇航等全应用领域的固体动力产品体系。

2009年4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六院把“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集团公司固体动力创新发展的“三创新”特区,六院在科研生产经营各方面均走上“快车道”。“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的“三创新”模式在全院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六院副院长贾永刚介绍:“六院近两年的预研经费投入是建院以来的数十倍、取得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积极探索新业态、新方式,努力实现质量、动力、效率的提升和变革,六院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通过管理创新。科研生产效率提高了50%,六院创新科研组织模式。”

“十三五”期间。实施纵横维度的科研生产要素、科研生产关系统筹管理,六院深化科研生产组织模式和体系创新。全面开展数字化科研生产体系建设,生产交付数量创历史新高,科研生产任务高质量完成,狠抓责任落实,深化成本工程、价值工程,六院连续五年圆满完成以型号为代表的集团公司责任令任务,全面实施“四个两”,显著提高动力系统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全力打造装备全寿命周期售后服务与综合保障平台,六院的新产业、新增长极正在加速形成。

当下:迈向创新发展路

2019年以来。六院分两次拿出600万元奖励了40个突出贡献团队,以表彰干部职工在工作中的创新表现。党委班子的这一举动是想让干部职工明白:只要创新、唯有创新,才是六院发展的必由之路。

六院干部职工参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

六院院长刘文军在六院战略委员会上的发言铿锵有力:“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推进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和跨界融合创新,加强自主创新、协同创新,要坚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强劲的科技创新引擎牵引六院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加速前进。六院加强创新发展顶层设计。系统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长期性的战略研究,形成六院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理论、新战略、新政策,抓党建、提质量、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控风险。在此期间,六院的经济规模快速增长,“两大目标四步走”改革创新蓝图和路线图展现光明前景与强劲动力,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固体动力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同时。先进固体动力技术中心、应用化学协同创新中心、西北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三大创新平台强劲引领,初步形成产学研用融合的社会化平台。资源整合、协同创新能力的持续增强,引领防务装备产业、航天发射产业、智慧智能产业、新一代材料与化工产业、先进制造服务产业、现代服务业向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智能制造、材料化工、装备制造主力产业同比实现20%以上的增长。

智慧水务项目

智能仓储项目

F-12 高强有机纤维

智能采血房车

在集团公司商业航天发展战略指引下、商业模式创新取得更大突破,开启大推力航天发射新纪元,国内最大固体发动机综合试验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大推力大型全尺寸固体发动机首次地面试车圆满成功。

聚焦产业结构“破立降”。企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构建市场营销体系,设立产业化项目“两总”,六院系统开展“一企一策”转型升级论证、产业化论证、现代服务业论证与实施。

除此之外,六院还实行一体化扁平式管理、创新绩效精确计量、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成果交易、重大创新突出贡献专项奖励等。由此,全员创新通道畅通,全要素创新活力竞相迸发。30余个项目实现转化落地,20余个项目获得国家、地方创新创业奖项。

数据见证成长轨迹,荣誉彰显创新实力。

2020年年初,以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经营方式、新的商业模式开拓经营发展新局面,主动担当作为,六院党委坚决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党组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科研生产经营攻坚战的要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与经营发展的巨大压力,创新、应变、苦干、实干加巧干。截至一季度末,全年营业收入计划完成率达到20%,军民品科研生产实现“开门红”,民用产业市场签订订单累计金额达6亿余元,六院多个重点型号连续试车成功。

着眼未来,逐步实现经营模式向实战能力和质量效益型转变、技术发展向新一代自主研发转变、产业结构向“与新一代技术发展相适应+服务体系”转变、发展模式向平台上的多元化商业模式转变、企业形态向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智慧企业转变,六院正在着力打造战略导向、动态优化、流程约束、数据驱动的综合性创新型企业。

六院干部职工心里清楚、完全是靠自力更生得来的,六院也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做大做强,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取得的成绩。正如院党委书记赵勇在多个场合强调指出,我们才能赶上时代,“唯有创新,才能引领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

未来。六院全体干部职工将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正视差距、自主创新,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继续努力为祖国牢牢筑起“钢铁长城”,时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抓住当下机遇、不负伟大时代,创造更多航天动力奇迹。(文/李庆勤 王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