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open(/home/wwwroot/jx2023/web/tunewell.net/www.tunewell.net/cache/c6009ada560e7551c20812815561eaca.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home/wwwroot/jx2023/index.php on line 565

Warning: fwrite()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resource, bool given in /home/wwwroot/jx2023/index.php on line 566

Warning: fclose()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resource, bool given in /home/wwwroot/jx2023/index.php on line 567
凯发平台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基层动态 正文
战疫飞航 硬核力量——三院人用信心和实力书写央企担当
发布时间2022-08-24     信息来源: 凯发平台网 三院

“这段时间充实有意义,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为航天人自豪!能为疫情防控做点贡献,我们也很骄傲!”这是记者连日来在三院科研一线采访时。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节奏。在这场巨大且艰难的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里、坚守岗位,共克时艰,三院人用科技的力量拼尽全力。这些奋战过的日与夜,那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请战,那一个个捐出党费的无名身影,正在汇聚起全民战“疫”的航天硬核力量,那一张张被口罩勒出血痕的脸庞。

测温装备“疫”线建功

1月23日。1100万武汉人民从“春节”就地转入“战疫”节奏,内外交通封锁,切断新冠病毒传播路径,武汉封城。8358所八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杨贺正看着新闻密切关注疫情发展之时、微信工作群收到一条所长苏建忠发的消息:“我们能不能快速研发红外测温仪?作为航天企业我们有这个技术实力,更要有这个责任担当!”苏建忠敏锐地意识到测温仪将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物资。看到这条消息。“我们也可以做一些事情了!”,杨贺心里被疫情笼罩的阴霾突然散去。8358所八室从事相关红外成像技术攻关多年,对于红外测温仪的研制生产杨贺充满了信心,在军品诸多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微信群热火朝天、也必须做,分析红外成像技术上是否可行,产品能否实现精度,“讨论的结果是我们能够做。”大年二十九杨贺便开始忙活起来。经过两天准备,大年初二,杨贺便作为红外测温项目团队负责人召集组织评估方案。他们对整个项目进行再次评估、技术风险点、性能指标、可靠性一一论证以后,团队说干就干。“在保证可靠性的条件下、团队迅速达成共识,越快越好!”非常时期。

大年初四、智能红外测温仪团队的研发人员已经上岗开展工作。“说不害怕也是不可能、但是比起害怕更想把产品做出来,这个更迫切,当时疫情变化很快。”杨贺回忆道。那天早上不到八点。杨贺早早来到办公室清点物资给办公室仔细消毒。年轻的软件设计师赵越也出现在办公室。这让杨贺心里不是滋味。赵越此时本应该在家照顾刚出生的孩子和正在坐月子的妻子。但是他选择尽快投入战斗,与时间赛跑。从测温硬件设备到软件算法编程,目前产品已经陆续安装在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等重点防控场所,完成从研发到投入市场使用的全过程,仅用十天时间完成数次系统迭代,团队不分白天黑夜。这个冬天很漫长、杨贺从除夕到现在一天都没有休息,但他认为这是最有意义也最难忘的一个冬天。

面源黑体火线突击

年初以来。303所经营计划处副处长魏建强也异常繁忙,他的电话长时间和热线电话一般。“您好,防疫应急生产的大批测温仪无法满足需求,因面源黑体定标测试设备紧缺,您这边不知道能否提供帮助。”面源黑体作为确保测温仪精度的零件。作用便如刻度线之于尺子。大年初四那天。303所领导班子召开视频工作动员会,吹响了防疫用黑体研制生产的冲锋号。303所空天中心副主任杨旺林主动请缨,和主任王加朋一道共同动员,一支“红外黑体应急生产抗疫突击队”火速成立,杨旺林在动员的时候并没有说太多,说得最多的一句是:“总有人要上,冲吧!”

在抗击疫情和春节假期的特殊背景下、尽管已预料到研制生产会面临这些难点,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发现每一步都很棘手,面源黑体原材料紧张,部分工序配套也跟不上。原材料紧张,“我们第一时间找来全国现有的百分之六十的原材料”杨旺林介绍说,负责协调的青年员工曹清政在单身公寓隔离期间打近百个电话协调材料和生产进度。为解决某零部件装配的精度问题,无一日缺席,工艺工程师张林军常常在深夜组织团队召开视频讨论会,绝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软件工程师李世伟连续奋战在产品研发第一线。杨旺林说:“我们每天生产的产品放在会议室落不下脚,一个晚上过去可能就搬空了,当时需求量确实很大。”随着疫情形势发展,303所举全所之力投入到面源黑体的生产保障协调当中,在13“勇士”的带动下,面源黑体需求量与日俱增,突击队迅速“扩编”成百人团。

截至目前,303所已装配完成6000余套,服务全国客户30余家,交付用户5000台套,部分产品出口到海外。“过去一年生产几十、几百件黑体、现在短短一两个月生产了几千件”航天科工集团董事长高红卫在企业家高端对话中特意谈到这个团队。一周时间内完成黑体研发设计和样机试制、这是名副其实的飞航速度,从初期日产不足15台提高到日产270台,建成一条部件验收、装配调试、计量标定等环节的流水化生产线。

兵贵神速远征奏凯

飞航人的日与夜、还有一群人是在大漠戈壁上度过的。出发那天是三月末、受疫情影响,凌晨六点型号试验队员们便乘坐大巴驶向戈壁,这是试验队员韦翰鹏第一次坐大巴去试验基地。“每一排座位就坐一个人,带着口罩大家都比较沉默。”早晚温差大的初春,出发之前试验队还为大家准备了毛毯防寒。

这是一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试验、试验行程安排也很紧凑,人员大量精简的情况下每个人承担的工作相较之前也更多,成功与否和各项参数决定了这个关键产品后续主方案确定。韦翰鹏作为总装厂的工艺员,在现场的时候他负责做好产品的检查、测试等任务,回到房间里他着手准备第二天的工作。这次出差细心的他带着产品之前的记录和照片、在任务之余他进行最终的产品状态确认。“和以前试验流程一样、每个人都是在自己房间里吃饭,开会也严格控制人数,但是没法面对面交流。”在戈壁大漠中韦翰鹏没时间感受孤独,疫情让整个试验队体会到了“日常”和“非常”,一种是“非常”的淡定和不易,反而更加专注在任务上,一种是“日常”的平淡和可贵。

试验前一天的动员会上。是因为所有人把产品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自己也信心百倍,我相信最后一定有一个好结果,我每次在现场看到工人师傅们现场操作,就像画家画画一样专注和娴熟,型号副总师在会上简要地说了注意事项:“如果产品最后成功了,仿佛在做一件艺术品。”这段话是总师的肺腑之言、韦翰鹏也记忆深刻。这几位工人师傅中年龄最小的刘海东是1996年出生、春节刚过,在疫情暴发初期他便主动请战回到工作岗位。在试验基地。工人师傅们连续作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完成总装测试,在他们眼中坚守岗位也是一种“战疫”。

戈壁的夜晚满天星斗,韦翰鹏便早早来到现场做最后的准备,凌晨三点半。通电检查、测试,所有流程走完天已经通亮。发射现场快速清场以后很快便进入试验阶段,韦翰鹏才感受到自己的手心也出汗了,和总师预想的一样,现场瞬间掌声雷动,当产品从发射架冲出去那一刻,韦翰鹏的紧张和期待也到达了顶点,鼓掌的时候,随着对讲机里声音不断传来,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试验结束后,回程比去程更累,到休息站大家都很默契不下车,“返程的大巴开得更快,队员们火速回京。”星夜兼程,只盼归途。按照北京市疫情防控规定,试验队回来从第二天算起需要隔离十四天,这支队伍决定天还未亮便出发,赶在当天凌晨十二点前回来,这样就能更早进行隔离更快投入新的战斗,为了更快投入工作。

韦翰鹏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这次试验对梦想有了更深的体会。”人生的梦想。这不是大话,因为人不是为自己活着,梦想里一定装着事业或者千千万万的“别人”,一定是为亲人、为他人、为社会能做多大贡献的梦想。(文/肖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