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基层动态 正文
三院254厂中干竞聘:全体“起立” 重新“上场” 蓄势前行
发布时间2020-03-23     信息来源: 三院

  篮球场上“五上五下”式的“大换血”并不多见、做出这样的人员调整,或为锻炼队伍,多半是教练员出于全局考虑:或为调整战术。与之相类似的事情就发生在三院254厂:中层领导干部全体“起立”、通过竞聘的方式重新取得“上场”资格。对于一个刚刚过完45岁生日的老牌军工企业而言、这样大动作的干部选拔调整,还是第一次。

  习惯了“干部任命”的人们对于“竞聘”多少有些不适。为此。254厂专门召开了一次中层领导干部竞聘工作动员会。工厂党政主要领导在会上表态发言时说:“这次(中干)调整。并特别强调“这是凯发平台网 三院254厂系列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的就是稳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管理平台,不断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完善干部选拔和任用机制”。

  方案——反复酝酿

  万事开头难。以往个别的干部调整会更多地考虑具体工作。但全体中层领导干部同时“起立”,需要考虑的则是254厂的整体战略和长远发展。因此。同时也是业务部门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竞聘方案的制定便成为了工厂“顶层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时任254厂人力资源部部长、目前已通过岗位交流担任党委工作部部长的张玉辉参与了竞聘方案从酝酿到出台的全过程,“方案的制定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几经修改才开始正式实施的”。从张玉辉部长提供的这份“风人〔2014〕54号”文件中可以看出,《2014年公司中层领导干部竞聘工作实施方案》除十分详细地开列了竞聘条件和步骤之外,鼓励年龄较大的原有中干从领导岗位上退出”,还特别说明“为加速干部队伍年轻化的步伐。

  企业发展是此次竞聘方案,乃至一切工作方案制定的源出发点。254厂一位副总工程师就曾忧心忡忡地表示“对工厂来说,其实是最大的一种资源浪费”,技术人才走上领导岗位抓管理。为此,254厂在拓宽员工成长通道方面想在了前面。

  技术中心负责工艺的于世超就是典型代表。经过工厂领导的劝说,于世超选择了从中干竞聘的“独木桥”上走下来,“否则的话很可能既耽误了自己的专长也没有搞好管理”。自称“更喜欢简单”的他最终还是决心在自己熟悉的技术工艺方面大施一番拳脚,以便更充分地实现自身价值。

  答辩——“舌战群儒”

  按照岗位特点、工作相关性和专业角度,254厂专门成立了专家评委会和由分工会主席、团支部书记、先进班组长代表组成的职工评委会。为期三天的答辩,竞聘人员以生产、经营、管理为顺序依次登场接受评委们的考察和“刁难”。在12分钟之内,竞聘人员要围绕学习工作经历、竞聘岗位认识和岗位工作设想三个方面进行个人自述和竞聘答辩。大到工作思路的调整,通过问答的形式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小到具体问题的解决,竞聘者和评委之间。

  “如果竞聘成功,我会不断强化部门成员的岗位技能,使大家既能独当一面,又能相互补充”,竞聘办公室副主任的王玉明在答辩中说到了增强岗位替代性的“AB角”理论,这引起了评委们的广泛兴趣;

  本打算竞聘质量管理部副部长的刘明以条分缕析的“岗位认识”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但出于总体工作和个人专长的考虑,他还是被自己的“第二志愿”技术中心副主任所“录取”;

  精密加工车间的工艺员王翔宇将目标定位在了车间副主任,而他的优势也在于“熟悉车间每一台设备的运行情况和性能、熟悉各种工艺方法、熟悉车间各项产品的工艺过程”。

  这三名“80后”都在答辩过程中有着不俗的表现。之所以能够出色地发挥,和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积极思考、勤恳付出是绝对分不开的。

  结果——数字刷新

  “竞聘只是一种形式。关键还要看工作成绩”,许多参与此次竞聘的人员都有着这样的认识。而从工厂选人用人的角度来看,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数字的变化——在此次提拔任用的14人中,首次走上领导岗位的有9人,其中“80后”中干有7人;原有中干交流岗位17人,其中职能部门横向交流8人、生产车间与职能部门纵向交流4人、经营单位与技术部门交流2人、生产车间横向交流2人、技术部门与生产车间交流1人;中干队伍的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5.20岁降低到现在的42.89岁,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人数比例由原来的78.05%上升到82.98%,其中硕士7人,博士及在读博士2人……

  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254厂实实在在的变化和负重拼搏的劲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二次创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供254厂干部职工“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正在一点一点地廓清,特别是正在规划和筹建中的两个园区。企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清晰的思路、很大程度上需要企业中的中层领导干部去扮演——254厂这次大规模的中干调整,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而这些方法和思路的执行人、践行者。

  随着《三院畅通员工成长通道实施方案(试行)》的出台。254厂干部职工也将逐渐明晰“成长成才”绝非只能依靠职位的提升才能实现。立体化、多元化、理性化的选人用人机制。以及逐步打通的各条通道,正在不断丰富着“人才强企”这一发展战略的内涵。254厂始终坚信这一点:中层领导干部的“全体起立”,实现“跨越式前行”,为的就是寻求最优的人才组合方式,从而积蓄更大的力量。(文/童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