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基层动态 正文
寻找“三线”记忆 探索111“双城记” ——记三院111厂支援三线建设侧记
发布时间2023-04-16     信息来源: 凯发平台网 三院


  上世纪60—70年代。投身到“三线建设”的大潮中,许多热血儿女离开家乡离开亲人,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三线建设”号召。1958年,111厂奉命内迁西南,前往成都援建名为“420“的大型国有工厂。至此,3000多名工人和他们的家属告别沈阳,踏上了南迁之路……

  据老一辈的人讲、当年的那些人把自己的青春与汗水无悔的挥洒在了那片土地上,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沈阳—成都“双城记”,当年的111厂把大部分的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了三线建设上。

  100天建成一座420

  被访者一:

  左咏孚,参与1958年援建成都420厂,负责建厂之前的相关工艺设计工作,湖南大学毕业后分配到111厂。

  我们约好上午9:00采访。8:45,一位个子高高、身材消瘦、虽已满头白发却依然掩饰不住帅气的脸庞的老人向我走来。他,就是左咏孚。用他的话说:“我是一个时间观念极强的人。”我们的采访在9:00准时开始。

  我们厂是1958年援建成都420厂的。响应当时国家“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当时111厂一共去了三批。我是最早的一批。当时我们厂提出40%留下。因此成都市委、四川省委相当重视,其余60%全部去成都支援420.当时我们支援的420,是成都唯一一个军工厂。

  1958年的冬天,当时去的是成都水碾河附近,我们坐了一个星期的火车,沈阳的天气格外寒冷。成都那个地方成天看不见太阳,潮湿的不得了。

  我们要建车间的地方是一块墓地。我是从第一锹土开始,亲自参与设计420从头至尾建成的。当时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先建厂房,后盖宿舍、食堂。起初我们住在老百姓家里,没有办公地点,后来我们几十人就在水碾河附近的技校办公,因为没有房子。吃住都在那里,在那里搞厂房建设。

  左老说,当时我们的口号是:“100天建成一座420工厂”。这着实让笔者难以置信。那时候我们每天都是没有白天黑夜的干活、没有周末、没有加班费、没有换休,唯一有的就是我们干到12点时候有一顿免费的晚餐。那时候脑袋里只有“干活”两个字,整个人完全不知疲倦。也许你不相信:今天晚上你看还是一块平地,第二天早上四层楼已经起来了。

  就这样、100天之后厂房还真就起来了。但由于时间太紧、个别地方出现质量问题,需重新返修。我们又重新返工,验收合格后我们这第一批人才重返沈阳。

  之后,第二批、第三批111人陆续从沈阳111厂迁往成都,从此开始了半个世纪离家的征程……

  迁离的不只是机器还有家庭

  被访者二:

  赵清连、黑龙江人,111厂老员工,离休。

  赵老是一位善言谈的老人。他耐心的向我们讲述着当时的情景。当时全厂总动员。111厂人要全力以赴援建。当时的111厂7000多人。其中干部80%全去,60%多全部去成都支援,从设备到人到物资。留下来的就几种情况。二是部里决定的,还有就是111厂经过争取后留下继续本厂建设的,我就是后一种,一是家里确实有困难。

  本来是让我第二批去成都的、身体不好,问我第二批去有困难吗?我回答:“家里有一位老母亲,后来厂长在临走之前找我谈话。“但我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当时的党委副书记考虑到我家庭的困难,后来决定让我留下。

  从赵老的言语之前,我似乎看到了他对组织的信任与感谢。用他的话说,你就必须去,说实话,当时谁都不愿意离开家,可组织让你去,跑那么远的地方。

  第一批去的人用了半年的时间把420厂建成、开始投入生产。第二批、第三批人开始陆续南迁。据说、当时走的人基本上都是全家人一起去的。后来好多人从那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还有一部分人迁居香港、深圳,他们中的大多数留在了成都,这一批111人就这样开始在南方安置他们第二个家。

  援建后留下的111重振雄风

  留下的111可以说是破烂不堪。设备能拿的全拿走。人更是少了可怜。好多车间只剩下一个工长。工厂根本无法正常运转。后来就把几个车间合并成一个车间。干部也重新调整。虽然当时的111没有人也没有设备。但是剩下的人却特别肯干。我们当时有好多设备都是苏联的。就去旁边的410去借,但是好多零部件都没有了。410也是我们支援的。部里也相当支持。我们恢复的很快,我们就能正常生产了,仅用一年时间。

  那时的人特别能吃苦。干活从来不讲代价、不记报酬。记得当时35车间有个小伙、白天干完活下班后回家吃饭,晚上又回到单位偷摸干。那天晚上我9点去单位。推开门看见他还在车床前工作着。我问他怎么还不回去。他说:“我的活没干完,干不好我不能回去。”当时我们都是以厂为家。赵老告诉我们:“在他们心中觉得来111不容易、那是的111厂相当有名气,政审相当严格,从飞机到导弹都是111厂完成的……”从赵老的言语中流露出令人羡慕的喜悦与自豪,来111我们骄傲!第一台飞机发动机111厂造;第一个导弹111厂出来的;抗美援朝整个飞机的修理,从修理到制造。

  111厂自包建420厂后。四川达县064基地7304厂,内蒙呼和浩特359厂,共支援各类干部、员工15000余人、设备千余台,贵州遵义061基地3532厂等11个大中型工厂,陕西蓝田067基地7414厂,广西柳州801厂,湖北远安066基地江北机械厂,吉林531厂,还支援了陕西西安113厂、430厂。因此,111厂被誉为“航空航天工业的摇篮。”

  当我们小心的去拼凑那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的时候,一张张朴实而坚强的面孔展现在我们面前。也许那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已经老去,但那段用生命写下的历史却永远无法抹去......(文/谭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