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基层动态 正文
【改革开放40周年】四十年峥嵘岁月 志不悔亮剑苍穹 ——凯发平台网 六院改革开放40周年侧记
发布时间2020-08-08     信息来源: 凯发平台网 六院

航天发展。动力先行。六院固体动力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紧密相连。上世纪70年代末。具备了一定发展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固体动力事业经过10年创业的艰难时期。上世纪80年代初期。度过了改革开放初期没有任务、人员离散的困难局面,六院人齐心协力、自力更生,四处找任务。直至20世纪末、六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不断做强做优。

40年峥嵘岁月。六院固体动力事业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航天科技事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40载塞外铸剑。挺直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六院人用行动诠释了富国强军的庄严承诺。

创新驱动 为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回首40年前的往事。如数家珍,六院高级顾问赵殿礼记忆犹新。这位耄耋老人、六院第一代创业者,亲历了六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现在来看,当年的‘五机十题’为后来六院40年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可以说,就没有六院的今天,没有这些创新性的研发。”回想起当年的情形,赵老缓缓说道。

“五机十题”、院领导班子在发展规划中确定要开展的发动机关键性、创新性技术研究任务,是改革开放初期,六院在支持后建单位、型号任务少之又少、发展前景又不甚明朗的情况下。尤其是“十题”的研究、练就了六院的“看家本领”,充分体现了对发动机未来技术发展的前瞻性与预见性,其研究成果为后来的发动机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六院的创新能力突飞猛进。近年来。六院固体动力产品多元化趋势明显,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以传统军工产品为主的单一模式不断得到调整。服务领域逐渐拓展,立足军品、进军军民融合和商业航天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服务对象逐步扩大。

通过激发创新内生动力。自主研发,推动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带动了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同步提升,构建了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从零起步,六院坚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路线。六院在重大创新性项目和系统级创新项目申报与实施中体现出了强大竞争力,为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推动企业发展和提高职工生活水平的同时。

条件保障 为能力提升铺平道路

40年前。六院的产品研制条件制约了生产能力的快速提升。研发手段单一。生产资源不集中,试验设施相对匮乏,设备少、小、分散。用打孔纸带计算数据。人工成本高,效率低,有时计算期间出现错误还要从头开始,一次数据计算要1-2天。工厂的机加工具、设备有限,重点部件机加所用的刀具、量具都要工人师傅自己制作和测试。生产装药能力有限且安全性不高,测试台体很少。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将六院打造成为了门类齐全、配套完整、综合实力雄厚的研制生产基地,六院在国家部委、集团公司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下,强力推进六院固体动力系统核心能力建设和区域统筹建设,一大批高、新、精、尖的研制、生产、试验设施和现代化厂房设备逐步落实到位。

40年来。六院逐步打造仿真驱动的固体动力系统先进研发模式,为基于虚拟样机的仿真验证研发提供可行的验证条件,整体化设计水平和数字化能力显著提高。

汇聚英才 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六院固体动力事业的发展壮大是几代六院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几代六院人辛苦智慧的结晶。成绩来之不易。为固体动力事业发展留下了命脉,耐得住寂寞,坚守塞外高原,抵得住诱惑,在艰难困苦中坚守,淬炼了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打下了六院快速发展的基础,守得住清贫,一代代六院人前赴后继。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输送大批技术、管理人员到援助建设单位,人才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六院响应国家号召。当时为保障国家任务的顺利完成,让他们在型号和预研课题中锻炼成长,四五十岁有经验的老同志,也为后续企业发展考虑,给年轻人压担子,带着年轻人干。他们中的很多人经过近10年的锻炼,成为了六院发展的栋梁之才。他们中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技术能手、大国工匠等。

40年中,逐渐建成了一支以高端人才为主,六院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管理、技术、技能人才合理搭配的人才结构体系。尤其是近几年、带动了一批重大项目的立项与转化,六院加大了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力度,为适应固体动力系统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在基础研究中显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畅通了人才成长通道,成为激活六院创新发展的“金钥匙”,数百个老中青结合的科研团队奋战在一线,六院为人才成长搭建了各类平台。

着眼未来,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手中,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开放交流、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六院将牢记“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神圣使命,打造国之重器。(文/魏翔飞)